“劳动能力鉴定部门组织鉴定专家上门为我家人进行鉴定,半个月就拿到了结论,并且还指导我们领取相关社保待遇,实在太感谢了。”近日,江苏无锡市民杨女士将一面锦旗送到了无锡市社保部门,这是无锡着力提升劳动能力鉴定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的一个生动注脚。
近年来,无锡市以“安全规范”为根本指引,持续推进劳动能力鉴定专家管理、流程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加强专家队伍管理
无锡市立足新调整专家库及鉴定工作实际,充分梳理专家队伍组成、科目结构、实际需求程度等,建立专家一对一沟通机制,结合专家参与意愿、参与度、科目需要、经验度等维度建立起日常(活跃)专家库,完善专家分类分级分型管理机制,分别建立资深专家库、普通专家库、新专家库,细分为外科、肌力测定、关节功能测定、眼科、其他科目等专家库,设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资深专家、普通专家、新专家各个梯队平衡有序。截至目前,已建立60人左右的日常专家库,其中30名为新增年轻专家,实际参加鉴定活动的专家比例大幅提升。
无锡市组织开展劳动能力鉴定专家聘任仪式,为新调整的劳动能力鉴定专家颁发聘任证书,提高专家工作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督促专家按照鉴定工作要求履责,客观公正准确提出鉴定意见;邀请省人社厅劳动能力鉴定专家开展鉴定法律法规、标准及相关业务培训;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分科目开展业务互学、标准理解、口径把握,提升劳动能力鉴定水平。
保证鉴定公平公正
“10多名工作人员持证上岗,现场专家和职工随机抽签,视频监控全覆盖,现场出鉴定结论,现在的劳动能力鉴定现场管理真是越来越规范严格了。”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负责人说。
无锡市强化专家抽取流程,探索建立专家分类抽取机制,从工作实际出发,设立日常鉴定场次、集中疑难鉴定场次,根据现场鉴定人数及科目需要,从眼科、关节功能测定、肌力测定、其他科目等专家库中分类抽取对应专家及候补专家。引入内部监督机制,强化稽核风控、纪检监督等多部门联动监督,全过程记录抽取及通知情况,建立完整抽取登记台账,实现专家抽取全程留痕。针对现场鉴定管理工作要求,安装鉴定现场监控,丰富监督形式,实时跟进记录现场医疗检查情况,提升“技防”风控管理水平。制定《面诊现场情况记录单》,逐步建立鉴定全流程监督体系,防范人情鉴定、虚假鉴定、顶替鉴定等情况。探索建立“双盲”现场抽取模式,专家随机抽取诊室,鉴定人员随机抽取就诊室,防范现场鉴定恶意串通、违规鉴定情况,提升现场鉴定透明度和公信力,确保鉴定结论客观公正准确。优化现场鉴定流程,由原来一名专家面诊一名工伤职工调整为三名专家同时面诊一名工伤职工,由原来事后出结论调整为三名专家现场讨论出结论。此举一方面避免因鉴定流程过长导致可能出现的人为干预,另一方面迅速提升新专家业务水平。
守护社保基金安全
“我们在部门内部设置了复核岗位,甄选了2名个人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编内同志承担劳动能力鉴定的全量实质性复核,从程序到实体,从医疗材料到专家意见,都进行全面复核。”无锡市社保中心副主任夏乡介绍。
无锡市社保部门加强基金风控和廉政警示教育,筑牢思想防线,提升专家风险防控和责任意识。围绕社保基金安全规范管理要求,针对专家现场鉴定及技术评审中的常见问题及风险点,开展定期鉴定风控例会;以典型案例警示为抓手,强化专家廉政教育和思想建设,组织开展专家廉政教育活动,邀请省人社厅专家开展工伤保险基金廉政风险防范专题培训;规范劳动能力鉴定程序、工作规则、职责纪律。组织专家签订《廉洁从业责任承诺书》60余份,明确鉴定工作要求和回避义务。
无锡市将1-6级高等级案件、没有明确条款可以对照定级的、复核需要改变级别的案件全部纳入疑难案件讨论。每月召开1-2次疑难案件讨论会议,邀请劳鉴委办公室成员部门、纪检监督部门、部分鉴定专家参加,通过集体讨论决策确定等级,减少个别人决策的风险。上半年已开展疑难案件讨论4次,讨论案件60余件。开展全量实质性复核,年均复核鉴定案件14000余件,发现专家书写错误、适用条款错误、说理不清等问题107件,均已整改到位。
(中国劳动保障报)